记者手记:在巴蜀大地感受“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01 18:01:25
来源:新华网

记者手记:在巴蜀大地感受“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字体:

  新华社成都7月1日电 记者手记:在巴蜀大地感受“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新华社记者萧永航、叶昊鸣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腹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曾造就了诗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年感叹。如今,四川全省公路网总里程42.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1031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37.5万公里,均位居全国前列。四通八达的交通大动脉突破崇山峻岭,让群山不再是天堑,盆地不再是“孤岛”。

  近日,记者来到四川调研采访,在巴蜀大地实地感受“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如何一步步实现。

  上午8点,记者乘车来到成都的绕城高速公路。这条建成通车于2001年、全长85公里的高速公路,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日均通行车量已达到70万辆次,节假日峰值可突破百万辆次。令人意外的是,当天虽然车流量大,但整体交通秩序井然,记者并没有感觉“很堵”。

  “部分‘功劳’应该‘记’给道路两旁每800米一根的‘智慧杆’。”蜀道集团路网中心副主任谢强介绍,每根“智慧杆”均配有毫米波雷达、枪机、卡口摄像机、鱼眼摄像机等设备,结合后台的人工智能算法决策平台和数据融合技术,能够将道路信息24小时全天候准确传达给管控单位。如有车辆发生事故,信息秒级触达路巡、交警、交通执法等部门,自动控制情报板、雾灯等路侧设备显示事故信息。除此之外,这条绕城高速部分路段已实现硬路肩分时段弹性开放路权,为缓堵保畅发挥了积极作用。

  蜀道集团路网中心里,工作人员实时监测道路通行情况。 新华社记者萧永航 摄

  离开成都,记者驱车一路向西,奔赴下一个目的地——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正在建设中的“超级工程”——G0611川主寺至汶川高速公路(川汶高速)。

  据介绍,这条全长198.73公里、设计时速80公里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估算投资达到565亿元。每公里投资2.8亿元的背后,是建设几乎需要全程“穿山跨壑”的93.7%桥隧比,以及高地震烈度、高寒、高海拔、极端复杂地质等带来的多重挑战。

  作为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关键纽带,川汶高速走廊带沿岷江河谷展布,地形狭窄、切割强烈,起止点高差达到1871米。除此之外,被称为隧道建设“世界性难题”的软岩大变形地质问题在全线极其突出,经测算大约有30公里需要在“豆腐渣”中打隧道,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川汶高速公路建设中使用的巡逻巡检旋翼无人机。 新华社记者萧永航 摄

  “线路选择避绕了大量大型不良地质灾害,勘察时运用航空航天物探、机载激光雷达去植被扫描、无人机三维倾斜摄影等手段。”在先期开工的汶川枢纽互通工程现场,蜀道集团藏高川汶公司董事长袁泉指着岩芯样本向记者介绍,项目团队采取9种隧道支护措施应对不同类型的软岩大变形问题,并积极推进隧道机械化施工,减少作业人员,降低施工风险。此外,全线将大规模采用轻量化的钢结构桥梁,对岷江、泥石流沟等特殊地形、地质采用“一跨过”,最大限度保证桥梁安全。

  时值暑期旅游旺季,距离川汶高速建设现场不远处,都(江堰)汶(川)高速公路绵虒服务区里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热情的羌族小伙、藏族姑娘在停车区旁表演起民族歌舞,许多自驾川西的游客随着音乐载歌载舞。

  蜀道集团藏高汶马公司“格桑花”服务团队在服务区表演民族歌舞。 新华社记者萧永航 摄

  蜀道集团藏高汶马公司“格桑花”服务团队队长任丽娟介绍,根据当地农文旅产业发展特点,他们会在梨花盛开、甜樱桃成熟等时间节点开展特色活动,向游客展示藏羌歌舞、民俗非遗,同时在服务区外围为当地老乡设置售卖点和展示区,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来自交通运输部公路局重点公路建设专班的栾海敏感叹道:“四川地貌多样,汇聚了四川盆地、秦巴山地、云贵高原、横断山脉、青藏高原等地形单元,交通人在这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极为不易,但只要看到老百姓安全舒适出行后露出的笑容,所有的奉献和努力都值得。”

  游客在都汶高速公路绵虒服务区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新华社记者萧永航 摄

  “蜀道难”已成历史,“蜀道通”全面实现,“蜀道畅”正加快迈进。到2025年,四川省将初步建成“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为进一步推动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贡献巴蜀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