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熄灭的火炬——记河北省军区抗战老兵刘世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16 20:36:51
来源:新华网

永不熄灭的火炬——记河北省军区抗战老兵刘世钺

字体:

  新华社石家庄8月16日电 题:永不熄灭的火炬——记河北省军区抗战老兵刘世钺

  贾启龙、孙丰晓

  在河北省军区石家庄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一位95岁的老者目光如炬,胸前的军功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就是抗战老兵、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原主任刘世钺。

  8岁参军,不惧日寇追杀,积极宣传党的抗战救亡主张;从医以来,辗转多个战场救助战友生命,为数万患者带来“光明”;离休之后,义诊传业31载,将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光传遍全社会……刘世钺如同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内心始终燃烧着崇高信仰。

  刘世钺离休后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义务出诊时为患者诊断(2017年12月27日摄)。 新华社发(张彬楠 摄)

  1938年,山西榆社县岩良村,刘世钺的父亲刘和一身着八路军军装返乡号召抗日。耳濡目染下,年仅8岁的刘世钺当上了“小八路”,成为八路军129师宣传队的小战士。从此,他跟随宣传队在敌占区张贴标语、宣讲八路军抗战故事、自编快板揭露日寇暴行、发动群众支援前线……

  后来,刘世钺经历了人生至暗时刻:他的母亲和婶婶等7位亲人被日寇关押杀害,岩良村几十口人葬身火海。

  “血淋淋的现实让我懂得了战争的残酷,明白了什么是家仇国恨!”年幼的刘世钺暗暗立誓: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

  1940年,刘世钺奔赴百团大战前线,在阵地上高唱歌曲鼓舞官兵英勇杀敌。

  抗战结束后,部队选派刘世钺到北方大学医学院学习。一年后,他以军医身份奔赴战场救治伤员。太原战役打响,刘世钺好几次被炮弹掀起的焦土掩埋,仍坚持抢救伤员,并带领一个班接管了国民党一个医院……

  新中国成立后,从华北医科大学毕业的刘世钺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医生。然而,他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困境:设备简陋,仅有手电筒、放大镜和基本器械。

  为练就过硬技术,刘世钺利用萝卜等常见物苦练手感,自制仿真眼球模型辅助教学……在无显微镜、无人工晶体、无进口材料的“三无”条件下,他为数千名患者送去“光明”。

  1964年,刘世钺(中)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办公室为科室年轻医生开展教学(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面对医学难题,刘世钺敢为人先。一次,在诊治一位眼睑癌晚期患者时,他突破传统思维,用异体巩膜替代睑板完成再造手术,既保住患者视力又避免面部毁容。这一创新疗法至今仍是国内标准术式。多年来,刘世钺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3项。为了让技术不失传,他连续牵头开展10期进修班,为军地培训出200多名全国全军的专家、学科带头人。

  从医数十载,刘世钺真心对待每一名患者。患者看病没带够钱,他就经常主动帮他们垫付。遇到老人和孩子,他总是把每个注意事项重复一遍。他还千方百计为患者减轻负担,能用肉眼检查诊断的,决不让患者做费用较高的检查……太行山深处至今流传着对他的赞誉。

  刘世钺离休后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义务出诊(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张彬楠 摄)

  1994年,刘世钺离休了,可他请求继续留在一线工作,义务出诊。2022年,已经92岁高龄的他才从一线义诊岗位退了下来,但仍坚持传道授业至今……其间,医院曾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分别于2016年、2021年两度安排停诊,但他都坚定地以党员身份向医院党委递交了请愿书,想继续为党和人民“尽个人义务,不求任何报酬”。

  刘世钺将毕生所学奉献给了医疗事业。科室每周举办2次学术讲座,他必准时参加学习,常主动分享心得;院里组织业务考核,他亲自出题、阅卷,还为科室每位医护人员建立“成长档案”,全天在线为年轻医护人员答疑解惑。他将积累的117个课件、2000余篇图文资料以及30万字的工作体会和学习笔记毫无保留地献给医院。

  如今,95岁的刘世钺把日程排得满满的:6点半起床后看新闻、写学习笔记、学习新业务、与眼科医务人员交流病例……

  刘世钺离休后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义务出诊时为患者诊断(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张彬楠 摄)

  闲暇之余,他还给幼儿园的孩子们讲红色故事,在高校开设“白求恩精神”讲座。“眼科手术刀能治疗眼睛,但真正治愈人心的,是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从战地救护员到眼科专家,刘世钺始终践行着:信仰的火炬,永不熄灭。

【纠错】 【责任编辑:赵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