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夜市

2025-07-22 15:06:38 来源: 《环球》杂志

在那个瞬间,无论是上海街头五六十块钱一个球的Gelato(意式冰淇淋),还是装在漂亮容器里的Sorbet(西式甜品),都不香了。Sorbet,所谓“雪葩”,跟手中塑料碗装的炒冰有啥区别?

仲夏溽热稍歇,海南陵水的新村家夜市灯光逐一亮起,新建路东西两头一拦,小餐馆和小吃摊的炉火再次点燃,整条街的生命力随着太阳西坠,也从慵懒中迸发出来。从夜市西头向中间走,面对琳琅满目的美食,眼睛和胃一并陷入了充满烟火气的选择危机。

左边是炭火上滋滋冒油的湛江生蚝,右边是泛着焦糖色光芒的文昌烤鸡;黎族阿妈背着襁褓中的小儿子叫卖潮汕生腌,家大叔挥舞着大蒲扇把烤鱼的香味吹得满街都是……

来回走了两圈,我们在一家挂着“东北锅包肉”的小摊前已然拔不动腿。一个穿着篮球背心、搭着白毛巾的大叔,正从一大锅食用油中捞出炸物渣子。他对着摊子上挂的二维码努努嘴,让我在系统上下单,然后端着装满面糊的盆消失在摊子后面。

坐在人来人往的街边,呼吸着成分复杂的香味,肚子开始咕咕叫。终于,在我们的耐心快要耗尽时,大叔端着盆重新来到炉灶前。扭头用自带幽默的东北口音说,等急了吧,我可是现切的肉。他不慌不忙地起锅烧油,把肉一片片浸入油中,滋啦滋啦的声音瞬间响起,像一场欢呼。大叔十分专注,似乎周遭的喧闹与他无关。

我的注意力和大叔一样集中在那口锅里。虽然馋虫早已被勾起,但我还在默念锅包肉的“秘诀”:复炸、复炸、复炸……

就像听到了我的内心独白,大叔捞出肉片,再次烧油,把肉片重新投入热油里愉快地翻滚。“不复炸,那哪能行?咱做出来得是那个玩意!你尝尝,错不了!”当我的筷子迫不及待夹起酥脆的肉片,大叔一边用毛巾擦汗,一边自豪地讲解制作这道东北名菜的秘诀。

大叔来自呼伦贝尔。从北方来到中国南海之滨,我不知道他身上有什么故事,或许与很多定居海南的东北人没什么区别。我只知道,他在这个几乎处于中国最南端的夜市上,用心烹饪着一锅又一锅的锅包肉。这份认真不仅是对食客的尊重,更是对生活的尊重。

锅包肉的油水填饱了肚子,也给娇气的肠胃提出更高的要求。顺着夜市走下去,甜品店成了最抓眼球的地方,是清补凉,还是板兰糕(也称斑斓糕),或是捞粉?街边甜品摊女店主的身影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她把芒果、西瓜、椰子等水果打成果浆,在制冷机的帮助下,迅速制成一份份颜色鲜艳的炒冰。她的锅里,锅气不是热腾腾的,而是冷飕飕的,但相同的是专注。

南海之滨的仲夏夜渐入佳境。坐在街边小凳上,炒冰入口即化,好像带着果味的清泉流入喉咙。在那个瞬间,无论是上海街头五六十块钱一个球的Gelato(意式冰淇淋),还是装在漂亮容器里的Sorbet(西式甜品),都不香了。Sorbet,所谓“雪葩”,跟手中塑料碗装的炒冰有啥区别?鲁迅在《藤野先生》里写道: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夜正酣,跷着脚喝啤酒的海南大叔和扯着嗓子找人的东北大妈都沉浸在这样的晚上,让烟火气慢慢浸润着生活。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