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汪庆华: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勇担教育强国建设使命 -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18 09:14:00
来源:新华网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汪庆华: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勇担教育强国建设使命

字体:

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近日,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汪庆华接受新华网专访时,系统阐释了学校党委大力推进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的创新实践,详细介绍了“三位一体”价值引领体系和“五大工程”实施路径,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引导教师倾心教书育人、潜心学术研究,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问题: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对高校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学校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汪庆华: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不仅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路径,更是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学校党委始终正确认识和践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

构建“三位一体”价值引领体系,筑牢教育家精神培育根基。学校坚持思想铸魂,以党支部理论学习为基础阵地、教职工集中学习为重要抓手、师德师风专项学习为关键载体,实现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全覆盖、常态化;坚持制度保障,建立“党委统筹决策—职能部门协同推进—院系落地实施”的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定期联席会商、专项督查等制度安排,确保教育家精神培育工作系统化、实效化推进;坚持文化育人,夯实明德大讲堂精品项目,建强“为师之道”教师思政教育网络阵地,构筑起多层次、多角度文化传播矩阵,持续提升教育家精神培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同时充分发挥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定期研究部署铸魂强师行动推进举措,将教育家精神落实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各环节。

创新实施“五大工程”,打造教师全过程培养闭环。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等创新设置党支部,实现支部建设和铸魂育人、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深度融合。实施“烛光引路工程”,制定新进教师初培、高层次人才优培和师德主题专培计划,为青年教师成长保驾护航。实施“成长助力工程”,组织青年教师去企业“工程化”训练,切实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暖心关爱工程”,坚持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制度,切实解决师生问题诉求。实施“先锋示范工程”,开展“我身边的好老师”评选、院士面对面等品牌活动,强化典型示范效应。

深化科教融合创新,释放教育家精神实践动能。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推动教书育人与科研攻关同频共振。学校激励教师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新战略,依托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成为育人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导教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学科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承担国家重大项目,锻造“大团队”、产出“大成果”、培育“大人才”,切实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教育报国、科技强国”的生动实践。

厚植涵养教育家精神沃土,铸就新时代育人典范。学校将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管理评价全过程,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将教育家精神作为新进教师初培、高层次人才优培和师德专培的重要内容,以6项主要行动、23项具体任务推动学习落实见效。常态化开展“我身边的好老师”评选、教职工荣退仪式等品牌活动,出版《华电记忆》9期,讲述身边的育人故事,大力营造弘扬教育家精神浓厚氛围。学校涌现出以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优秀教师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

问题: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这其中,教师队伍应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汪庆华: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战略中,教育发挥着基础性支撑作用,教师队伍则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枢纽功能。教师队伍既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更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中流砥柱。促进人才引领创新与创新培育人才的良性循环,必须实现学校制度保障与教师主体作为的协同发力。

从学校层面,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着力构建全链条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通过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健全激励表彰机制,为教师成长持续赋能;发挥学校协同枢纽作用,搭建多元发展平台,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激发教师在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中的内生动力,实现教师发展与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特别要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人才—项目—平台”联动机制,实现教师发展与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从教师层面,秉持“教育要为国服务”理念,须以教育家精神为价值诉求、精神范式与行为规范,坚定信念、道德操守、专业素养与育人情怀,做到为国为民培养出心怀“国之大者”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可靠接班人。

涵养师德师风: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秉持高标准、严要求,将育人使命与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常态化、自觉化的职业习惯,争做新时代“大先生”。切实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和品德修养,坚持以德为先和德育先行,争做“四有好老师”。

强化价值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个人发展融入教育强国建设大局;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以“三全育人”为抓手,构建教学、科研、服务的协同育人体系,推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实现育人效能最大化。

锻造过硬本领: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还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要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持续更新知识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方式转型升级;要聚焦关键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力争实现原创性突破;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通过学术交流、企业实践等多种渠道,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问题: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是重要环节,学校有哪些经验举措,以更好激发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活力?

汪庆华:学校坚持系统思维,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牵引,守正创新、有破有立,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学校特色的教师管理评价新范式。

着力构建以分类评价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工作重点,设立教学为主型、成果转化型等14个类别的专业技术人才系列,不同类别在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和发展路径上各有侧重。分类设置“8+1”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通道,完善业绩成果分类分级体系,充分运用多把尺子精准“量”才,确保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着力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突出质量导向,将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和影响力、科研获奖的级别和数量、智库类成果的社会贡献等高质量业绩成果纳入绩效奖励体系。科学确定不同类型业绩成果的价值和权重,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加大基础性绩效工资占比,提高竞争性绩效工资调整幅度,切实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充分激发教师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

着力健全多维长效绩效考核体系。构建常规考核、团队考核、平台考核和标志性成果考核的“四维”评价考核模式。将“预聘-长聘”机制与绩效考核体系紧密结合,通过长周期考核,全面评估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长期贡献,不断激发教师队伍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和持续创新的发展活力。

 

【纠错】 【责任编辑:史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