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生态净土,这里是生命乐园。
青藏高原,地球的第三极,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要素近乎完备的大美之地。牧歌中牛羊肥壮,自然里万物共生。心怀国之大者,青藏高原正在构建美丽中国新图景,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主旋律,“亚洲水塔”的脉动愈发强劲丰沛,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青藏高原向世界展示着万物蓬勃的中国范式。
高原物种“归来”:生态系统的健康密码
作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青藏高原的生态健康与否,物种的生存状态是“晴雨表”。
雪豹被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由于盗猎、生境退化、食物减少等原因,它一度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踪迹难寻。
在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一只名叫“凌小蛰”的雪豹幼崽正慵懒地躺在阳光里,毛茸茸的肚皮随着呼吸轻轻起伏。就在一个多月前,这个奄奄一息的小家伙还挣扎在生死边缘。
今年惊蛰时节,这只仅6个月大的雪豹幼崽被送来时,胸椎骨折、全身炎症等病症让它奄奄一息,医护团队24小时轮班守护……“凌小蛰”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从勉强爬行到蹒跚学步,它的一举一动牵动着网友的心。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齐新章说,“凌小蛰”完全没有掌握野外生存技能,无法回归自然。但沐浴在高原阳光下的“凌小蛰”,正用每一声呼噜书写着生命的倔强。
持之以恒的保护建设,让雪豹在高原生生不息。近年来,雪豹在青海多地频频现身,或在雪地里悠然漫步,或在山岩间敏捷跳跃,尽显“雪山之王”的威严,成为高原上一道独特而动人的风景。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说,雪豹的身影频频出现,是三江源生态保护修复成果的生动展示。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约有全球60%的雪豹栖息地,青海省约有1200余只雪豹,是全国雪豹分布最多的省份。
5月的可可西里,定期上演壮观迁徙。在青藏公路3001处,雌性藏羚羊成群结队跨越公路,向着卓乃湖产羔地进发。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们在公路上组织临时交通管制,为“高原精灵”保驾护航。这是青藏高原最动人的季节景观——每年5至8月,数万只藏羚羊都要完成这场生命之旅。如今在产仔高峰期,有超过3万只藏羚羊聚集在卓乃湖产羔,见证着这片净土上动人的生命奇迹。
目前,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藏羚羊突破20万只,野牦牛达1万头,藏野驴近9万只,雪豹、盘羊等种群稳步恢复。西藏境内的黑颈鹤数量从不足3000只增至1万余只。
第二次青藏科考显示,自2017年以来,通过对青藏高原薄弱与关键区域大量野外考察,已发现了墨脱四照花、察隅链蛇等3000多个新物种,其中包括动物新物种205个,植物新物种388个,微生物新物种2593个……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整体趋好,退化态势得到根本遏制。
生态修复筑基:守护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
科技手段为生态保护插上了翅膀。西藏近年来系统推进高原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在吉隆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开展专项调查,并构建起覆盖拉萨、日喀则、林芝和阿里地区的130台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形成“6个国家站+661个监测样地”的立体化生态监测体系。
“每一粒种子都是高原生态的密码,我们的使命就是守护这些生命密码,让雪域的生物多样性永远绽放光彩。”西藏自治区种质资源库主任文雪梅说。
为了让独特的高原生命“延年益寿”,西藏加快建设种质资源库,2017年建成的西藏首家种质资源库,现已形成包含植物种子库、DNA库、微生物库等8个专业分库的完整保存体系,为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打开“青海生态之窗”,随着镜头逐步拉近,可清晰观察黑颈鹤翩翩起舞、藏羚羊结队迁徙、藏野驴悠闲觅食、野牦牛肆意奔跑,仿佛身临其境。
“青海生态之窗”是2016年建成运行的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经过不断升级,已经实现对重要湖库、冰川雪山、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的观测,“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实现对全省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的全覆盖,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莽莽江源、雪峰层叠,草甸绵延、碧水淙淙。藏羚羊成群迁徙,雪豹、白唇鹿、野牦牛悠然自得……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寒来暑往,星移物换,青藏高原为生物栖息地撑起多样性“保护伞”。
目前,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能力稳步提升,每年为下游提供600亿至900多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西藏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增加到108.11万平方公里。
高原新牧歌:从逐草而居到守草为金
曾经逐水草而居、以狩猎伐木为生的农牧民,如今已成为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从墨脱密林到三江之源,他们放下猎枪、牧鞭,成为生态守护者,用行动汇聚点滴之力,为生物多样性撑起坚实保护伞,诠释着“守草为金”的生态智慧。
最动人的故事,就藏在家乡的雪山与草原之间。
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达木村的一间木屋陈列馆里,53岁的珞巴族村民扎西正指着屋顶悬挂的野生动物标本,向游客讲述过往。“年轻时,我是村里最厉害的猎人,一天能捕三头野牦牛或者羚牛。”他回忆道。那时的生活充满危险——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失足坠江的同伴,都曾是狩猎路上的阴影。
2000年,扎西和其他村民们上交了猎枪,他成了护林员。如今,他每月两次巡山,守护濒危兰草、救助受伤动物。2020年的一天,他在自家大棚旁发现一只受伤的仓鸮,连夜联系县林草局救治。
放下猎枪的扎西,生活反而更富足。他开起农家乐,采茶年收入近10万元。“家乡的好风景,会给大家带来好‘钱’景。”他说,陈列馆里那些斑驳的猎具,既是对珞巴文化的传承,更成为生态转型的见证。
据统计,2016年至2024年,西藏年均设立生态保护岗位51.6万个,带动农牧民年人均增收3500元。青海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年人均增收近2万元,三江源地区达到2.16万元。
青藏高原生态复苏向好的变化,促使当地群众逐步形成生态保护的高度自觉,将祖辈敬山敬水的朴素情感,化作新时代的万物相守共生。
一端连着绿水青山,一端连着金山银山,青藏高原的群众在守护中收获绿色红利,用双手编织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未来。在地球第三极,人与自然正在谱写新的共生乐章——没有枪声惊扰,只有相机快门的“咔嚓”声,记录着万物共荣的动人瞬间,政府与群众形成合力,人类与万物在高原共存。(记者李占轶 黄耀漫)